“成都号”轨道交通列车 开往下一个产业春天
发布日期:2018-10-11 浏览次数:1224
轨道世界 RailWorld
开放|共享|价值
2017年,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收入1248.2亿元,增长16.4%——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成都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支撑。
《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曾明确提出成都市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突出发展产业,结合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走全产业链、差异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行业引领、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成都可谓雄心壮志,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目标与路径非常清晰:到2025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突破1000亿元,整车制造能力4000辆以上,培育百亿级企业5家,50亿元以上企业5家。未来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成都市内外市场,遵循“设计牵引、创新驱动、外引内培、央地联动”的原则,整合全市资源,贯彻“全产业链、差异化、集群化”三大思路和“核心企业引导、科技创新引导、示范应用引导”的发展路径,以轨道交通新制式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培育涵盖轨道交通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等千亿级产业链,建成“行业引领、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高地。
目前,成都已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轨道交通“智慧新城”“制修新城”“创新新城”三城联动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圈格局已具雏形。
实力集聚 全产业链条上展示成都风采
在轨道交通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主要环节,成都都有着不俗实力。
科技研发国际领先——云集了西南交大等行业领先的科研机构,拥有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国内唯一的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和设计实力全国第二,是国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勘察设计能力突出——拥有中铁二院、中铁科研院等多家勘察设计企业,其中,中铁二院是中国大型工程综合勘察设计甲级企业,勘察设计收入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承担了全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四分之一的铁路设计,参与了4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设计,100余项海外项目的咨询和建设。
工程建设实力雄厚——拥有中铁二局、八局、二十三局等国内施工建设领域的骨干企业,中铁二局参与铁路建设里程1.5万余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六分之一。
装备制造发展迅速——培育了以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和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212家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类企业,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
运营维护经验丰富——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和成都轨道集团具备轨道交通线路、通信信号系统、供电及电力系统、机车车辆动车组等设备的运营维修能力,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能力全国领先。
2016年以来,成都快速吸引了阿尔斯通、时代电气、今创集团、新誉集团等6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转向架、牵引、供电、信号、通信等核心配套企业正加速聚集,成为全国除常州、株洲、南京、江门之外的第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
如何在轨道交通产业领域中不断保持“领跑”优势?除了加速奔跑外,成都紧随产业变化新趋势,将新制式轨道交通牢牢握在手中。目前,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内嵌式中低速磁浮综合试验线已于今年6月动工,预计明年6月建成运行;成洛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项目、大邑晋原至安仁旅游基础设施—空铁试验线工程项目也已完成选址,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成都实力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武汉光谷的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全部采用了我们子公司生产的超级电容设备。”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的超级电容产品目前已远销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以色列、伊朗等地。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公司还在白俄罗斯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建设超级电容项目研发中心及配套设施、超级电容器工厂、现代有轨电车等产品生产线。
发展模式 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和差异化发展
哪里最能代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实力?答案是3个产业功能区。按照跨区协作建设思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主要集中在金牛区产业功能区、新都区产业功能区和新津县产业功能区,三区协作,承担起研发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功能。
金牛区产业功能区——主要依托中铁(金牛)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以及环交大智慧城两个项目的规划来实现。中铁产业园占地482亩,总投资38亿元。建设轨道交通产品研发、产业孵化、技术服务、总部商务等功能板块。目前,卡斯柯、浙江众合等86家企业或机构协议入驻,其中40余家公司正式入驻办公。环交大智慧城(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依托西南交大等高校机构,通过创新驱动、校地联动、改革推动,构建以轨道交通研发设计为主导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新都区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以中车(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为产业功能区载体,以中车成都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地铁、空轨、城际动车组车辆制造和维修、客车维修、动车组高级维修及转向架等核心配套产品制造。现已形成地铁造修600辆/年、客车大修800辆/年的产能,并具备城际动车组制造240辆/年、动车组高级维修100组/年的能力。目前已有今创、新誉、中车时代电气等24家重点配套企业入驻。
新津县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南拓”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面积26平方公里,以中车(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为轨道交通产业功能区载体,以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在现有地铁、有轨电车制修基础上,重点发展中低速磁悬浮、单轨等新制式城轨车辆制造、试验、维保业务,已形成年产地铁或有轨电车800辆、维修300辆的能力。目前已吸引山东朗进、北京交控、长春研奥、亿万通达等11家重点配套企业落户。
未来布局 从平台建设到市场拓展全面发力
轨道交通产业,围绕项目展开。2018年以来,成都轨道交通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22个,其中,竣工项目5个,续建项目6个,促进开工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138.2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31.2亿元。
如同飞驰的地铁一样,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也在不断向前。成都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按照“聚焦供需匹配,实现跨区协作,着力构建轨道交通良好产业生态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国家轨道交通建设战略机遇,推进金牛、新都、新津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和差异化发展,做强科技、载体、服务、市场和人才配套,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要素聚集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到2018年底,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
如何达成目标?成都将从五大方面进行有效突破:
建设产业生态圈。在“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基础上,积极构建“三城一网多极”的跨区域生态圈整体布局,即:立足金牛区打造以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为主的智慧新城,立足新都区打造以车辆制造及检修为主的制修新城,立足新津县打造以新制式制造为主的创新新城整体布局。
推动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轨道交通认证中心——“交铁检验认证中心”(JRCC)建设;加快西南交大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推动四川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尽快开展工作;推动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基地。
加快示范应用。促进成洛中低速磁悬浮试验线、新筑股份内嵌式中低速磁浮综合试验线、大邑晋原至安仁旅游基础设施—空铁试验线等新概念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加快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通车,增强应用引领和产业带动效应。
提升制造实力。加快推动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建设,争取更多核心技术、车辆关键零部件实现成都本地研发生产。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梳理一批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构建完备的整车制造体系,增强产业持久发展动力。
加大市场开拓。加快研究省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及大铁市场需求,支持企业“走出去”;依托中铁二院海外订单,鼓励有条件的本地技术与产品参与国际竞争。